第一财经记者初步统计发现,今年对企业等市场实体的减税降费等措施已超过30项。
实施减税政策是今年应对经济衰退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工业服务业减税政策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部委最近发布了两份文件,详细披露了减税政策的细节,了解了今年减税的四个特点:规模大、更准确、分阶段、更丰富。
1万亿到2万亿元之间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发布了《关于印发若干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关于促进服务业困难产业复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再加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此前公布的今年减税政策,第一财经记者初步统计发现,今年有30多项减税措施针对企业等市场实体。
当然,未来还会有新的减税措施。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石正文告诉《中国商业新闻》,预计今年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将宣布今年完整的减税政策。去年,减税规模约为1.1万亿元为1.1万亿元。今年,中央政府明确实施了更大的减税政策,因此不难预计今年的减税规模将继续超过1万亿元。
事实上,为了应对经济下滑,特别是疫情的影响,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减税降费规模超过1万亿元,其中2019年和2020年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万亿元。减税政策对应困难和挑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范围内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受经济下滑、减税降费等影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2020年中国宏观税负(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至15.2%,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财政部长刘坤去年写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保持宏观税收负担的整体稳定,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些财税专家告诉《中国商业新闻》,考虑到财政的可承受性,今年的税费减免规模一般不超过2万亿元。此外,减税已经回到了结构性政策,更加准确。
聚焦中小微、制造业、困难产业
由于疫情影响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行业恢复不均,制造业、餐饮、交通、旅游等行业受到影响较大,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从减税降费政策的许多细节可以看出,今年减税降费对症下药和精准滴灌。
例如,去年第四季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缓税费为2162亿元,需要在今年上半年支付。但上述通知明确规定,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将在2021年第四季度推迟部分税收政策,并持续实施6个月。这意味着许多企业将在今年10月再次缴纳税款,这减轻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这实际上相当于政府延长对企业的无息贷款。
这一政策的受益者首先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的制造业,只针对风险应对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具体标准为年销售额不足4亿元,其中2000万元以下制造业小微企业税费全部延期缴纳。
另一项减税措施是增加中小微企业设备和器具的税前扣除。2022年中小微企业新购价值500多万元的设备和器具,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事实上,这一举措也增加了当年中小微企业所得税扣除金额,减轻了企业现金流压力。
上述通知明确了信息传输、建筑、租赁、商务服务等中小微企业标准的适用,标准为员工不足2000人,营业收入不足10亿元,资产总额不足12亿元。
除中小微企业外,困难产业也是本轮减税政策的重点。
根据上述政策,铁路运输企业将于2022年暂停,民航业将提前缴纳增值税一年。免征轮渡、公交客运、地铁、城市轻轨、出租车、长途客运、班车等公共交通服务增值税。此外,对于餐饮、零售、旅游、交通客运等特殊困难行业,允许有条件的地方缓缴部分社保费。
全面的财政救助手段
今年的财政政策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企业,不仅是减税和降费,还包括延期纳税、财政补贴、费用返还、融资担保、政府采购等。
在具体减税政策方面,相关措施几乎涉及所有税种。
例如,根据《政策》,今年服务业增值税增减政策将延续。2022年,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纳税人的可抵扣进项税将继续按10%和15%的应纳税额分别抵扣。这涉及到中国最大的税收增值税。上述增加中小微企业设备设备税前扣除,涉及第二大税收企业所得税。延续年终奖金的单独税收优惠政策涉及第三大税收个人所得税。
此外,2022年,地方政府将减半征收六税两费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小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涉及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等地方税。
在降费方面,如今年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明年4月30日等。
在延期税方面,除上述制造业延期税外,国家允许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余额较多的省份分阶段实施餐饮、零售、旅游企业的延期缴纳政策。
在财政补贴方面,国家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对餐饮企业和零售企业免费进行员工定期核酸检测,并对企业的防疫和杀戮费用给予补贴和支持。2022年,中央财政继续按照既定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新能源公交车给予采购补贴,下降幅度低于非公共场所的车辆。
一些财税专家告诉《中国商业新闻》,今年的减税政策手段非常丰富,呈现出组合减税政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适用于具体的企业和行业,更好地发挥减轻负担的效果。
2019年以前,减税政策主要是制度性政策,如降低增值税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引入专项附加扣除、调整税率水平等。疫情爆发后,为了应对短期疫情的影响,减税政策主要是阶段性政策,许多政策都是短期政策。随着经济的改善,工业企业将恢复正常运行,相关政策将到期退出,否则将继续。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出台的许多减税政策都有具体的实施期限,一般在一至五年内。
刘坤最近写道,今年将实施组合规模减税政策,让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享受利益。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坚持分阶段政策,结合制度措施,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企业援助需求,加强减税。